说起君山银针,饮茶人都会知道,可是人们一提到灉湖茶,却感到陌生。其实早在君山银针的名称问世之前,唐代的历史记载和诗人笔下就有灉湖茶的身影,追根溯源,它还是岳阳黄茶的源头。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南湖说起。
南湖,古代称为灉湖。灉湖茶,即产于今南湖周围的茶。灉湖两岸群山起伏,树木葱翠,土质肥沃。春天细雨蒙蒙,夏秋云雾缭绕,形成了灉湖茶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对灉湖茶的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灉湖茶品质描绘最详尽的,应数释齐己《谢灉湖茶》:“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作者描述的茶汤色泽类似现代黄茶汤色,由此可以推测,这种团茶制法上虽是按绿茶类蒸青团茶加工工艺,但在加工过程中,自然完成了“闷黄”工艺,才可能出现夕阳一般黄亮的茶汤,类似今天岳阳黄茶的汤色。
宋代灉湖茶称“黄翎毛”。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大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卷生,黄翎毛出岳州。”清代灉湖茶已演变为君山茶和北港茶。同治《巴陵县志》载:“邑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旧传产灉湖诸山,今则推君山矣。然君山所产无多,正贡之外,山僧所货贡余茶,间以北港茶掺之。北港地皆平冈,出茶颇多,味甘香,亦胜他处。”
以上记述清楚地说明:灉湖茶在唐代叫“灉湖含膏”;宋代称“黄翎毛”;清代已演变为君山茶和北港茶;今天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都属于灉湖茶,也就是今岳阳黄茶的沿袭与传承。
君山银针作为灉湖茶的后裔一直传承至今,1954年,在德国莱比锡城的国际博览会上展览。1956年,再次出国展览。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因其质量优良,被誉为“金镶玉”,并赢得金质奖章。2015年,再次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展出,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全面恢复灉湖贡茶,重点是恢复北港毛尖、复制灉湖含膏。北港毛尖属黄茶中的黄小茶,为湖南历史文化名茶。北港流域和南湖(灉湖)周边是北港茶的原产地。该茶芽壮叶肥,干茶金黄光亮,茸毫显露,内质嫩香持久,汤色杏黄,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加工工序分为杀青、锅揉、闷黄、复炒、复揉、烘干等工序。目前不仅需要产地恢复,也需要传统制作工艺上的恢复。
“灉湖含膏”制作可以植入现代紧压黄茶制作工艺,即将区域内生产的黄毛茶在紧压前精制,进行筛分、切轧、风选、拣剔、拼堆等程序,剔除劣杂、提高净度、分离老嫩。再进行蒸茶、紧压、烘干三道工序,还原灉湖茶的特点。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君山区的“黄茶小镇”、南湖新区的“茶韵小镇”和岳阳县的“茶香小镇”,这是发展黄茶的重要举措,也是恢复灉湖茶的具体措施。
恢复灉湖茶,一是建设基地。把环南湖的巴陵春茶基地、五星鸿茶基地以及经开区原昆山茶场治北港河流域的黄茶基地建设好,并新建一部分基地,在月山社区建好黄茶(灉湖茶)主题公园;二是开发产品。在做大君山银针的同时,把北港毛尖、灉湖茶作品牌恢复;三是茶旅融合。把正在建设中的黄茶(灉湖茶)主题公园和圣安寺、茶博城融入岳阳楼、君山、南湖旅游,实现茶旅融合。
灉湖茶与岳州窑鼎盛于唐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岳阳人的骄傲,恢复与发展灉湖茶,必将促进岳阳黄茶的发展。 (赵丈田 刘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