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老供销”穿上“新衣裳”,一场扎根乡土的焕新之旅正在岳阳悄然发生。
不再是记忆中的“小卖部”,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深入贯彻全国总社“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紧紧围绕市社“12345”工作思路,以“强基赋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蜕变为乡村振兴的“多面手”与“贴心人”。
本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田间地头,看供销系统如何以智慧注入农业、以业态激活乡村、以服务贴近民生,书写为农服务、振兴乡村的生动篇章。
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携手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倾情推出“强基赋能·供销之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看岳阳供销如何把“服务”二字,写进土地、写进生活。敬请关注。
扩展服务,编织惠民幸福网
在湖南岳阳的乡间、街头,供销社正在悄然扮演着一个崭新的角色。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和居民生活,拓展为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它不再是人们记忆中那个单纯的百货商店,而是化身“编织者”,将分散的资源、人才和机会有机地连接起来,编织起一张惠民幸福网。
乡村车间:编织家门口的就业梦
走进平江县岑川镇美美玩具加工厂,裁床、车缝、电绣等车间里,工人们正专注地忙碌着。
5年前,这里还只是个8人的小作坊,如今已建立起现代化生产体系,发展成为拥有166名员工的企业,精准吸纳了34名脱贫人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缝纫车间的刘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设备,一边笑着说:“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
岑川镇供销社通过来料加工政策为其稳定原料供应,降低成本;利用渠道资源对接市场,完成产销对接,同时推动精准就业帮扶,科学安排岗位并提供培训,使员工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技术能手可超4000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平江县南江镇上演。2020年5月,湖南好美利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工作场所为南江供销社华星购物广场2到5楼。这个专门生产充气玩具的企业不仅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更为当地提供了63个就业岗位,其中16个专门安排给脱贫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协调资金、引入产业项目、开展生产指导、对接市场订单等多维度支持手段,一批供销社积极搭建“就业帮扶”的桥梁,助力乡村车间走向稳定经营,编织家门口的就业梦。
平江县长寿镇供销社也采用“盘活闲置资产+产业导入”路径。2022年3月,他们整合原有闲置厂房资源,引入合作伙伴成立了慧大来料加工厂,从事电子元器件加工。在这里,供销社成为了产业的培育者和发展的合伙人。
11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30多名员工中大多是脱贫户、监测户和农村留守妇女。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通过与浙江义乌、广东深圳等地稳定合作关系,工厂年加工产值突破300万元,真正实现了‘活资产、创机会、促增收’的多重目标。”
再生回收:编织绿色生活的新希望
供销社的工作不止于产业帮扶,还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再生资源回收这一民生关键领域。
2020年5月,平江县供销合作联社牵头组建了供益美环境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城乡环境服务,针对偏远山村、人口分散区域废品回收难问题,推出定时定点、预约上门服务的“绿色流动回收车”。
“我们上门收,还教大家分类,用现金结算和积分兑换日用品两种方式奖励,大家积极性可高了。”项目负责人刘健松介绍。这套便捷的“互联网+回收”模式,已覆盖12个乡镇51个村,年分类回收各类可再生资源4000余吨。
这支绿色团队日夜穿梭在乡间道路上,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实现了年营业额超1000万元的经营业绩。
近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成为供销系统重点推进的工作。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成立岳阳绿巨能供销服务有限公司。自2024年6月21日启动公共机构再生资源回收项目以来,绿巨能公司以规范、流程化的回收服务,构建了覆盖城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二手交易平台。
2025年8月,记者走进平江县绿巨能供销服务有限公司,里面陈列着各种回收的家具、电器。公司负责人介绍:“中心为居民提供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居民可将不再需要的物品转售给需要的人,不仅减少资源浪费,还通过闲置物品的循环利用促进社区资源再分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绿巨能回收”小程序,岳阳市民只需手机点一点,即可预约废旧物品的上门回收服务。
目前,岳阳绿巨能供销服务有限公司已与140余家市、区两级公共机构签订《岳阳市公共机构废旧物品回收服务协议》,通过标准化、全流程的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累计完成上百批次废旧资产规范化处置,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岳阳市供销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向风行表示:“市供销社将继续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网络,助力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岳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供销力量。”